新華社北京1月24日電(記者常志鵬)日前發佈的中央一號文件《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》中,把“農村金融制度創新”作為專門一項提出,這是對我國農村金融領域釋放的重大利好信息。
      在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上,面對多元化、多層次的農村金融需求,發展農村金融是一項系統工程,需要多方參與、形成合力。任何一家金融機構都不可能“包打天下”。《意見》除了強化農業銀行、郵政儲蓄銀行、農業發展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服務“三農”職責之外,還明確提出“支持由社會資本發起設立服務‘三農’的縣域中小型銀行和金融租賃公司”“培育發展農村合作金融”“推動社區性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發展”等改革條款,全面構建出了一個多層次、廣覆蓋、可持續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。
      當前,在我國農村的部分地方和領域,金融服務重疊和服務空白的問題同時存在,充分發揮商業性金融、政策性金融、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組織的共同作用,廣泛開展互補互利性合作,不僅可以取長補短,實現錯位經營,共同進步,而且可以極大地提高農村金融的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。
      農村金融改革中,抵押物問題的解決是關鍵。允許土地經營權向金融機構抵押融資,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的抵押、擔保,使農民最大的資源發揮效用,改變了以前缺乏抵押擔保物的狀況,是有效解決農民“貸款難”問題的突破口。《意見》指出,要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、使用、收益、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、擔保權能。允許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向金融機構抵押融資。
      此外,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還提出,慎重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、擔保、轉讓。賦予農民對落實到戶的集體資產股份占有、收益、有償退出及抵押、擔保、繼承權。將農民家家都有的土地經營權,變成“三農”金融服務的“信用證”,無疑增加了農民的致富渠道。這是保障農民財產權利、促進農村發展、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抓手,也是更好地保障農民的金融權利、使他們獲得發展資金的重要舉措。
      有效防範和化解支農服務風險是實現農村金融商業可持續的前提。因為我國農業生產受自然災害影響較大且範圍廣泛,風險損失率高。針對這一情況,《意見》明確提出要加大農業保險支持力度。包括:提高財政保費補貼比例、開展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、擴大保險範圍和覆蓋區域、鼓勵開展互助合作保險以及推進巨災風險分散機制等等。隨著農業保險制度的逐步完善,農業生產經營風險的逐步降低,金融資源流向“三農”的正向激勵效果將會逐步顯現。
      《意見》還針對農業經營體制,提出了一系列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措施,涉及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,推進家庭農場、集體經營、合作經營、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。整體來看,農業規模化、產業化、專業化、現代化趨勢日漸顯現,產業化龍頭企業將日漸增多。這樣通過“產業聯動、以大帶小”,金融機構在幫助龍頭企業解決資金供應的同時,將會帶動產業鏈條上的農民致富和小微企業發展,放大金融服務“三農”的效果,從而發揮巨大的杠桿和擴散效應。
      另外,《意見》提出了“深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”,隨著鄉村治理機制改善、信用環境建設範圍拓展,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有望進一步優化。  (原標題:“一號文件”給農村金融釋放了哪些利好信息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w38hwvdy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